中国的市场越成熟、对产品的要求越高,对我们越是有利。 跨国公司在中国如何落地几乎是个永恒的问题。斯凯孚中国区总裁朱季明认为,本土化意味着长期的渐进式的融合,是跨国公司不断完善自身、融入中国的过程,同时,中国市场也在渐渐接受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双方之间的互动带动了跨国公司本地化的进程。 “而从客观上来讲,国际的公司在中国如何有效地落地,真正成为一个扎根于中国本土的企业,这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比较重大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应对经济体系以及市场的差异——很可能中西方的理念、做法是互相比较难以理解和被接受,这需要很长的磨合过程。这样的问题不是换上一位华裔的总裁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整个企业去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去适应这些差异,从而才能真正的立足于本土市场。”作为斯凯孚首位华人总裁,朱季明谈到。 当然,对于斯凯孚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无论融合之路多么困难,大环境如何改变,他们还是看好这片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 从现实来看,由大规模投资基础建设带来的狂飙突进将很难持续下去。过去那种以出口为导向、投资为杠杆的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未来的经济模式将由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经济增长,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知识界和中国决策层的广泛认可。也就是说,未来的工业生产将更趋于满足精细和多样化的需求,在产品和服务上追求细致和完美,对于斯凯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前景。 “我们一直希望为客户提供一种从产品到售后服务的高价值链,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销售产品,让客户看到整体解决方案的价值。”朱季明说,“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市场越成熟、对产品的要求越高,对我们越是有利。”以风电产品为例,斯凯孚提供齿轮,配备相关的润滑系统和测试系统,装在轴承上之后,能够随时遥控地发现整个风车的运作情况和保养需求,这就不再是单一的产品销售,而是通过整体的方案来延长产业链。 过去,人们总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意指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全世界。在朱季明看来,这个概念应该有所调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整个斯凯孚集团的价值链中重要一环,从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所有的功能一应俱全。他认为,未来的中国不再是低成本的世界工厂,而是一个影响全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斯凯孚中国面临的挑战来自于不断的技术改造升级、人员培训和市场培育。为此,斯凯孚扩建了中国全球技术中心,使斯凯孚的全球技术本地化,从而使中国客户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实现在本土进行研发。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斯凯孚将全球的技术都拿到中国来,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再进一步地调整和改变。至于如何让习惯了价格竞争的客户意识到从斯凯孚采购到的是价值,而不是纠结于简单的价格,还需要员工在跟客户交往的过程中,渐渐引导对方的观念和对产品价值的认识,从而培育出更成熟的市场。在这方面,朱季明和他的同事们非常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