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谁就是老大。”中联重科创始人詹纯新谈到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时表示,可以这么说,中联重科已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报国的国际化之路,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出海”树立了一支行业标杆。
五年过去了,中联重科顺利度过了海外并购之后最艰难的文化融合期与业务整合期,不但赢得了CIFA顶尖的技术与工艺,也赢得了遍布全球的海外市常
在这种飞速成长中,中联人以产业报国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双核驱动力,正凭借“中联速度”演绎着引领全球机械行业变革蜕变的成长传奇。
产业报国,做大千亿产业蛋糕
“中联是我的长辈,我足以用‘孝心’来对待中联重科和建机院,如果仅凭激情去领导一个企业,总会有激情退去的时候,而‘孝心’不一样,我又怎么敢不始终如一、敢有丝毫懈怠?”詹纯新对自己的企业管理哲学侃侃而谈。这种以“孝”事企的情怀也成为中联重科产业报国的最好诠释。
让人感慨的是,作为国企的中联重科,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和竞争力,以60%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快速发展;更让人感怀的是,作为大型国企的负责人,詹纯新在创造价值与个人受益方面始终保持着以“孝”事企的报国情怀。
1992年,詹纯新带领7名技术人员,靠着50万元借款创办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当时,国内机械装备制造企业不强,没有核心技术,深圳等地的混凝土泵有95%依赖进口。詹纯新的“下海”,除了为研究院寻找出路外,也怀抱一种打造中国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品牌的理想。
从零开始,一步步迈上轨道。中联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企业化运作和股份制改造。2000年10月,改制后成立的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中联重科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引入联想弘毅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形成了相对集中又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2010年,成功发行H股。现在的中联重科,形成了一个由国有、经营骨干、战略投资与海外投资者等多种性质股东组成的多元结构,这种均衡股东体制融多方之长,在董事会公正、公平、透明制度的高效运行下,奠定了企业快速发展的长远根基。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先后完成了9次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并购,将浦沅集团、中标实业、湖南车桥、华泰重工、意大利CIFA等知名品牌收入囊中。在并购中,中联重科培植出了一种能容纳、融合历史陈旧体制的独特能力以及与世界企业接轨的一整套运行体系和尊重法治、包容不同文化的经营思想――有人评价,这种能力比起中国拥有一个千亿规模的公司更为珍贵。
二十一年来,一路探索,一路拼搏,一路创新……詹纯新产业报国的梦想渐渐实现:今天的中联重科,实现年营业收入近850亿元,年利税过120亿元,不仅为3万余人提供就业岗位,在它周围更形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集群,而它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以及产品技术上的创新,更对中国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据了解,中联重科平均每天就有一项新技术、新产品诞生,每年新产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均超过50%。2011年,中联和CIFA共同打造了基于欧洲高端基础技术和设计思想的超长臂架泵车研发平台,并成功研发了全球最长碳纤维臂架80米泵车。比起单纯的臂长增加,碳纤维臂架泵车自重减少了40%,解决了泵车臂架越长,臂架失稳的风险越高、支腿打开面积越大的问题,改变了人类泵车的应用历史。
“产业报国的共同愿景,使工程机械行业凝聚了一批有志之士,整个行业的面貌已焕然一新。而湖南这个传统农业大省,也毫无疑问地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工程机械最强省份,并逐渐向工业大省转型。”在中联重科副总裁、混凝土机械公司总经理陈晓非看来,正是因为中联重科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怀揣产业报国的梦想,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才成就了全球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
目前,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国内生产基地跨长沙、沅江、汉寿三地,主打产品涉及混凝土机械成套设备和干混砂浆成套设备两大系列、六大类产品、100 多个品种,年生产销售规模超过150亿元,是中联集团旗下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事业部之一。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2013年,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将实现 1000亿元的产值。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