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575-86383726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际资讯 >>部分钢贸企业成套贷工具 监管部门一月两度敲警钟 提示:找轴承配套产品请点这里 我也要发布产品信息

部分钢贸企业成套贷工具 监管部门一月两度敲警钟

发布时间:2011-12-24 发布人: 新昌金戈轴承有限公司 点击量:957
某银行信贷负责人金垚(化名)表示,和已经资金链断裂的温州企业相似,三材企业资金都有暗箱运作、风险集中、高杠杆、循环和过度抵押、依赖房地产市场等特点。
“银监局已经在一个月里连敲两次警钟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独家从业内获悉,沪银行业年底正忙于自查钢材、石材、木材贸易企业(下称“三材企业”)的贷款风险,对于其中的钢贸企业,监管部门已在11月两度发文提示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钢贸企业的贷款余额已超过1510亿元,其中普通贷款与银票形式各占一半。这些贷款在部分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有较高集中度,有4家银行相关贷款余额超过五分之一,7家银行的相关银票占比过半。
某银行信贷负责人金垚(化名)表示,和已经资金链断裂的温州企业相似,三材企业资金都有暗箱运作、风险集中、高杠杆、循环和过度抵押、依赖房地产市场、参与民间借贷、只还息不还本等特点。“并且企业自有资金更少”。
60万撬动千万?
贷前信审一个贸易型企业,一看库存、二看周转、三看应收;风控一笔贷款,一凭抵质押物、二凭互保联保。但麻烦的是,“这里头都可能有诈”。
金垚表示,三材企业的销售合同和对账单不少是几十到几百元制作一份的“水货”。这似乎是一件“皇帝的新装”,因为三材企业的特点是,即使有真实的周转销售,也较少有规范的开票行为。然而,银行对于其周转率计算缺乏可操作的审核依据,加上不少银行开发了“贷款客户打分机制”,这就倒逼企业不得不自制一套文件来“装修门面”。
银行更看重的库存质押、互保联保或是担保公司的担保,这更是部分三材企业的“强项”。“在目前已有牌照的担保公司里,钢贸担保占据了半壁江山”,一位沪上担保行业人士前不久向本报透露,“而且他们中的小部分,说白了就是"自产自销、自保自用"”。“自产自销”是指,某些贸易企业出资成立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为出资者提供担保。
事实上,在三材企业的各种担保行为中,往往出现业主之间互相担保、互通资金;融资方、担保方、交易方之间内部关联。“相比他们的"自己人"关系,贷款银行间则是竞争对手,缺少通气机制,难以看清这个资金暗箱”。金垚表示。
据某业内人士透露,三材企业中,还有虚假注册公司“自体”互保联保,从而成为银行“合格”贷款者的现象。据介绍,目前“一条龙”服务虚假注册公司的行规是注册资本的1%~1.5%收费,即“制作”一个注册资本为1000万的公司需花费10万~15万。通过这个模式,四个暗中关联人“开”4间公司花费不超过60万,其中A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B、C、D公司作为联保,就可从银行贷出600万~800万资金;接着,另三家公司再以同样方法从不同银行贷款。这样,最多60万的投入,就可以获得2400万以上的资金。
不过,随着银行逐渐发现了其中“猫腻”,对联保企业的营业资质要求和经营交易查验要求也逐渐提高。对此,上述人士透露,三材企业“见招拆招”,通过让关联人购买有一定经营年资的企业,再对企业进行虚假增资的方法,重复以上招数;而对于银行要求的“真实贸易”,这部分企业则通过商会等签订虚假买卖合同,再将虚假交易的钢材、木材等质押给银行。此间,一批质押品往往可能被反复质押。
螺纹钢质押量达社会库存2.79倍
三材企业有潜在风险,中小银行前几年为什么还要抢滩这块业务呢?
“首先是贷款量大”。金垚坦言,“这类业务做一单就上千万,做一组就几千万,有一个商会当客户,就相当于开拓了其他中小企业几十单业务了”。
他表示,两三年前,在一个银行内部,凡是盯着做这一业务的支行都成了明星支行;而在业务量大的银行,比如兴业、中信、民生、深发展等,也都成了最赚钱的银行,以至于一些城商行也“眼馋”偷师。
“其次是有抵质押物,贷款容易通过上头审批”。然而对此,金垚叹了口气,“虽然房产都做足了余值抵押,钢材、木材、石材也出现了重复质押”。
对于钢贸企业的钢材质押,某钢市老板向本报透露,他的秘诀是通过“托盘”走虚假存货报表。这里的“托盘”是指贸易企业的上游,部分是知名大型国有钢企。也就是说,市场里的某些钢材货物所有权其实是上游公司的,供贸易企业应付银行盘货审查。该老板说,最夸张的时候,同一批托盘货会被两三家钢贸企业重复“借用”。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上海用于质押的螺纹钢总量为103.45万吨,达到其社会库存的2.79倍。在钢材的重复质押下,据内部人士透露,已经有个别银行出现了在风险处置时无法对钢材质押品主张权利。
某些企业已成套贷“空壳子”?
“贷款都流去其他地方了,炒地、炒期货、放高利贷或拆借给同行还款。”
金垚透露,某些三材企业已经成了套出银行贷款的“空壳子”。就今年情况来看,银行的贷款部分流入民间借贷,年息在30%~100%不等;而传统的资金流向则是以建钢材市场为名进行圈地或购置商业地产,之后再将这些地产“超额评估、二次抵押”,以循环获贷。
比如,某公司从银行获得800万贷款后投资等值地产,将地产评估成1000万后抵押,二度从银行获得700万贷款,并将剩余300万余值抵押给小贷公司,或通过担保公司三度从银行贷款,即可再套出至少200万。即公司的800万最后“变出”了900万,而这900万又可再一次投资地产。在房地产上涨时,这样的投资年收益可以翻番。
除了上述保守做法外,坊间还流传着一种“空手套白狼”的做法,即某公司看中地产项目,就问同业借钱购置,之后以“进货”为由将地抵押给银行换贷款,再将贷款还给同业。
当“三材”企业手里的贷款雪球越滚越大,他们要怎样偿付到期贷款呢?“拆东墙补西墙”和“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已是公开的秘密。当A银行的贷款到期,企业一般以B银行的贷款还上或者拆借同业的钱款还贷;而这所谓的“还贷”,其实不过是个头寸调动,因为一般情况下,能还贷就说明企业资信情况良好,可获下一期贷款。
“宏冶”覆辙
通往温州式资金链断?
不难发现,三材企业与温州故事里有不少相似元素:资金暗箱运作、风险集中、高杠杆、循环和过度抵押、依赖房地产市场、参与民间借贷、只还息不还本。
上海宏冶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宏冶”)是一家注册在沪的钢贸企业,去年年底因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期货,账面浮亏一度高达2亿多元,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业内哗然。
然而,宏冶巨额的资金缺口居然没有造成银行坏账。业内人士透露,这笔贷款因有行业内联保互保、加上商会中各家企业“义务”出资为保全信誉,终将巨额资金如数填上。由此,宏冶事件从一个丑闻被演绎成了一个传奇,本报记者从数位银行业人士处了解到,他们反而因此事件更“敢”放贷了。
金垚分析,宏冶的问题出在炒期,这可以理解成偶然事件,然而,这些企业的共性是,资金或多或少都流入房地产市场,而房市正在下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向与这批信贷质量密切相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网介绍
  • 举报、删除、修改及认领信息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轴承网 (创办于2006年) 客服咨询:0575-86383726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报警处置中心 备案号:浙ICP备05073488号
    轴承网―以新昌轴承为依托,致力推动轴承行业电子商务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