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鞍钢开工60周年。鞍钢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刚说,60年来,鞍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不同的追求。
7月底,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理事会期间,行程匆忙的张晓刚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书面专访。此次专访,张晓刚除了详细描述了鞍钢未来发展蓝图,还一一解答了本报记者关于力拓案、铁矿石谈判等热门话题的提问。
此外,一个月前,鞍钢增持澳大利亚金属公司金达必(Gindalbie MetaLS Ltd,澳大利亚交易所代码:GBG,下称“金达必”),最终实现控股计划。张晓刚表示,金融危机为鞍钢收购金达必铁矿“大幅度降低了收购成本”。之前,鞍钢已决定以每股1.4澳元控股金达必,“董事会都开完了”;而金融危机来临后,收购价格降至每股0.85澳元。
但对于重组国内第四大钢铁央企攀钢一事,由于最终重组方案尚未揭晓,张晓刚仅表示,“鞍钢将积极推进与攀钢的重组”。
谈判失败的理由
《21世纪》:力拓案爆发后,市场传言称鞍钢有关人员也涉案,是否属实?
张晓刚:近日关于“鞍山钢铁集团的某些员工因力拓一案接受调查”的传言,与事实不符。截至目前,鞍钢集团所属单位,没有任何在职员工被相关部门调查或协助调查。
《21世纪》:力拓案暴露了国内铁矿石贸易秩序的混乱,你认为,国内铁矿石贸易市场存在哪些不规范之处?你对此有哪些建议?
张晓刚:目前,中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低,铁矿石交易秩序的确亟待改善。
我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例如:进口资质的集中,有利于政府监管铁矿石进口量,同时,有利于在铁矿石谈判中中国钢铁企业集中对外。
《21世纪》:对于铁矿石谈判,市场上有很多声音,认为中国在谈判中屡败的根本原因,是行业过于散乱,你如何看待?
张晓刚:铁矿石谈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受到国际、国内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谈判对手在全世界只有三家,但国内的产业集中度太低,虽然规模做到了世界第一,但却缺失相应的话语权,这也是导致我们每年铁矿石价格谈判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行业集中度较低并不是谈判屡败的唯一理由。
我们认为,谈判各方应该在“互利共赢,长远着眼”的原则下展开探讨,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寻找使各方长期利益都能得到最大保障的解决之道。
《21世纪》:有人认为,今后,铁矿石定价机制将更加倾向于指数定价,你如何看待?
张晓刚:我们希望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早日结束谈判。但指数定价过于波动,我们支持建立在长期合作基础上的更加稳定的“年度定价机制”。
多形式获取资源
《21世纪》:鞍钢已实现对金达必的控股计划,今后,与金达必将采取何种合作模式?请介绍一下收购过程?
张晓刚:鞍钢与金达必的合作是从资本合作开始的,根据协议,双方各出资50%合建卡拉拉矿业公司,对该项目开展风险勘探、选矿试验研究等可行性研究。
在第一步探矿、选矿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鞍钢大胆决策,收购金达必公司12.78%的股份,成为金达必公司的第二大股东。2009年3月鞍钢又出资1.6亿澳元认购澳大利亚金达必金属公司近24%的股份,从而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现在看来,卡拉拉项目之所以成功,还得益于鞍钢雄厚的技术实力,特别是贫矿开采方面的丰富经验。
根据此次双方合建矿山的计划,金达必卡拉拉铁矿的规划、设计、设备和管理人员几乎都会来自鞍钢,这让合作有了更多“中国因素”。
总体来讲,这个项目从项目合作、公司合资、股权合作,到扩大股权,每走一步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1世纪》:2007年,鞍钢与武钢、宝钢、首钢联合出资组建北京钢企联矿产资源投资公司,计划联合进行海外投资,目前,是否已有具体投资方向和目标?
张晓刚:这个公司成立之初是针对柬埔寨项目,现在这个项目暂时搁置,目前没有可对外公布的具体信息。
我们认为,此次联合进行海外投资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我们愿意在合适的项目上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
至于鞍钢是否考虑进一步收购海外资源的问题,要取决于市场和资源条件。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新的考虑。
《21世纪》:今年,国资委强调加强央企境外产权管理,鞍钢对于境外资产,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张晓刚:从鞍钢来说,资产安全最为重要的。我们对于海外投资实行“资产管理公司与贸易公司分开”,有效授权,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境外资产的安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