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网】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探讨工作机理,从经典润滑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数值计算方法,准解析方法等,把理论研究又引深一步。鉴于经典理论的油膜峰值压力达100MPa以上,继而进行了弹流理论的应用研究工作,当时,研究弹流的一些学者,只注重了反形接触的高副弹流的研究,而对滑动轴承,认为是非典型弹流问题,甚至有人认为重载油膜轴承不属于弹流范畴。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膜厚的周向分布出现了明显的“颈缩”这一弹流理论中特有的现象,膜后的轴向分布也异于经典理论,油膜压力峰值位置后移,而且,偏心率可以计算到ε%26gt;
1、证实了轧机油膜轴承润滑理论属于弹流问题。随着现代连轧机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继而又进行了热—弹流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比较深入地进行了静—动压润滑理论的研究工作,设计开发了我国首套静--动压油膜轴承。
5产品开发,我国设计开发轧机油膜轴承,其基础是前苏联50年代初期制造的轴承产品和一点工厂资料。当时的轧机油膜轴承,从性能上来说,只适用于低速轧制;从结构上来说,比较陈旧,装拆、维护都很不方便。从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厚板、特厚板轧机和1700mm热、冷连轧机,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轧机轴承只能自行研制,由于特大型滚动轴承制造困难,就都采用了油膜轴承。
第一代国产轧机油膜轴承,以4200mm特厚板轧机的φ1300mm油膜轴承为代表,属于低速重载,只是在结构上较苏式油膜轴承有了较大改进,
第二代国产轧机油膜轴承,以1700mm热、冷连轧机的φ1100mm油膜轴承为代表,轧机速度提高了,结构设计改进了,装拆的快速性改善了;第三代国产轧机油膜轴承,以650mm板轧机的φ500mm静一动压油膜轴承为代表,轴承性能显著改善,承载能力提高了一倍,结构设计也趋完善,接近摩戈伊尔轴承,是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独立设计制造静一动压油膜轴承的国家。我国轧机油膜轴承的独立开发能力,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但从静—动压油膜轴承的深入研究与形式选择来说,我们优于他们。
比如说,关于油腔的设计,美国采用中央一个油腔,前苏联采用四个油腔,而我国采用轴向对称双油腔式,直到1994年,美国的静一动压油膜轴承才由单油腔改进为双油腔式,可见一斑。标志轧机油膜轴承当代水平的是90年代初为酒泉钢铁公司研制的φ1350mmTZ牌油膜轴承,采用了对称双油腔静--动压油膜轴承液压锁紧、新型回转密封、双向止推及快速装拆等先进技术。 6成套能力,中国轧机油膜轴承,共采用过三种类型:纯静压、纯动压、静—动压。纯静压油膜轴承未在轧机行业得到推广,纯动压油膜轴承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可逆轧机及热连轧机上,静—动压油膜轴承主要用在冷连轧机上,也采用在强化轧制的可逆轧机上。评价这三类油膜轴承的成套能力,以静—动压油膜轴承为代表:
(1)轴承本体的设计与制造,在设计上,油腔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的确定,轴承主要参数的选择,静压系统压力、流量、粘度的确定,数值计算、选优,以及在制造上保证高承载能力、高运转精度等,都能自行完成,并为用户提供AGC系统所需要的油膜厚度变化修正曲线;
(2)超高压供油系统,在系统设计上,可以根据轧机的不同轧制制度,设计出适应要求、安全可靠的超高压供油系统,并与轴承设计一起确定经济合理的压力—流量参数,还在系统中装备一套保证四个轴承中各油腔压力均衡的特殊装置。在超高压元器件上,80年代初,我国即已研制成功了工作压力为100MPa、流量为10L/min的泵、集—分流器、泄荷阀、压力表、软管、快速接头等,实现了国内自行成套,并投产使用。
(3)液压锁紧与快速装拆,快速装拆,在70年代末期即开始用于产品,满足现代轧机,特别是连轧机的使用要求。为更好地控制锥套轴向压紧力及快捷、安全的装拆,80年代初,即开始研制液压锁紧装置,现已成功地运用在产品上。
(4)回转密封,现代轧机,特别是连轧机,轧制速度不断提高,对轴承回转密封的要求也越采越严格。在吸纳当代各种回转密封优点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形成了我国的回转密封形式,从模具设计、胶料配方、硫化工艺、理化检验与成品测试等都成熟配套。从以上所列举的六个方面,不难看出,我国能成套设计制造动压、静—动压轧机油膜轴承及动压、静压供油系统,满足各类现代轧机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中国轧机油膜轴承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技术,中国轧机油膜轴承技术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是中国轧机油膜轴承工作者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当前,又融进了外国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更高的境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