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575-86383726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贸易资讯 >>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提示:找轴承配套产品请点这里 我也要发布产品信息

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3-10-06 发布人: 新昌金戈轴承有限公司 点击量:2379
目前许多学者提出贸易摩擦产生于内生政治过程,这表明经济学家对贸易摩擦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已经从传统贸易理论拓展到贸易的政治经济学领域。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起源于对纯贸易理论无力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政策存在性的困惑。现实国际经济领域中大量的现象表明:无论是传统的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没有为解释现实中贸易干预的政策存在性提供一般性的坚实的“科学”依据,这促使经济学家从新的角度思考贸易政策的本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另辟蹊径地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出发,引入公共选择(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范式,在纯贸易理论与政治学框架间搭起桥梁来分析贸易政策决策的“内生”过程以及结果,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来探究贸易干预的水平、结构、形式和变化。与此同时,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为贸易摩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目前,在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成果颇丰。  在对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早期关于贸易关系的研究,认为政府可以免于政治压力的影响,从而其行动完全为了公共福利而具有慈善性。这方面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有:Johnson的经典论文《最优关税与报复》,Mayer认为贸易协定是两国政府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均衡结果。这些经济学家应用博弈论的方法于贸易政策、政府实施报复、自由化或者一个混合战略,目的在于实现本国福利最大化。尽管他们强调了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间的互动特征,但他们将政府视为公共福利的慈善侍者而没有任何私利,让人不禁怀疑他们是否抓住了现实世界中政府的真正目标。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Peltzrnan等人指出:政府很少追求那些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政府寻求的是那些使之政治支持最大化的政策,这些政策通常反映的是那些最有影响力的自利集团的利益。实际上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形成的影响,这方面最早的文献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学、压力和关税》。在这本书中,Schattschneider对利益集团对1929-1930年的美国斯穆特—霍利法案(Smoot-HawleyAct)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开创了研究美国利益集团在贸易政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先河。上世纪50年代,C.P.Kindlebergert发表了“集团行为与国际贸易”。他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可以从国家层次上的集团行为中找到有用的工具,它分析了欧洲国家不同利益集团的地位变化。显然Schattschneider和Kindleberger对利益集团影响贸易政策形成的分析主要借鉴的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以后,就有学者对利益集团影响贸易政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GordonTullock就明确提出了关税是利益集团游说结果的观点。到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印年代之后,许多学者研究了贸易保护的内生形成过程,提出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Grossman和Helpnmn发展了一个正式的框架,将国内政治引入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当中,假定政府既关注一般选民的利益,又重视来自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捐助,分析了两个层面的博弈,即国内利益集团与政府官员间的战略互动以及国际领域政府间的战略互动。他们通过非合作与合作的关税博弈模型分析,表明了国内政治如何决定了政府的国际目标。另外,Gould和Woodbridge考察了贸易保护、报复和贸易战背后的动态过程,他们发现报复外国的决策和实施关税同其他贸易政策的决策一样,同为内生政治过程的结果。选择报复还是选择自由化来应对外国的报复威胁,不是由政府的外生目标决定的,而是由两国内部竞争性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力来决定的。他们的结论表明,贸易保护、自由化及报复的过程是外国寻求保护的政治市场与本国决定报复以应对外国保护的政治市场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分析无疑增加了我们对贸易摩擦背后的动态政治过程的理解。上述是对贸易摩擦研究的一个总结,具体到目前日益激烈的中美贸易摩擦,则具有自己的特点。中美贸易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贸易已经成为双方经济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逐渐成为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中国“入世”后,美国人原本期望美中贸易逆差缩小,就业岗位增加,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对华贸易逆差增加、工作岗位大量流失、先进技术产品净流出等贸易失落在美国国内聚合成一股强烈的排华贸易的情绪,由此,两国间贸易摩擦持续发生,制裁与反制裁、限制与反限制等贸易交锋此起彼伏。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中美学者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多,主要集中于根源和对策研究方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网介绍
  • 举报、删除、修改及认领信息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轴承网 (创办于2006年) 客服咨询:0575-86383726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报警处置中心 备案号:浙ICP备05073488号
    轴承网―以新昌轴承为依托,致力推动轴承行业电子商务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