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次贷危机刚刚在美国爆发的时候,人们或许还有些许“幸灾乐祸”,但当美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把这场危机的损失向全世界转嫁的时候,人们才“如梦初醒”地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究其背后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无疑又一次被关注。由此出现了发展中大国,如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都提出了改变国际货币体系、建设本国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推进本币国际化的设想。其中,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一种应对受美元制约、防范财富缩水的尝试,被重新强调并开始付诸实践。尽管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面对美元的霸权以及美国缺乏自律,在危机时刻只顾自保的行径,哪怕人民币国际化仅仅是力量抗衡与博弈中的一张“牌”,也不得不打。
目前,从金融竞争力、国际贸易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尚不成熟,只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而作为最切实际的第一步,就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需要人民币逐渐开始在边贸中履行交易中介、记账单位甚至保值等国际货币职能,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再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战略部署。
然而,从当前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从我国2002年开始的边贸本币结算的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只在中蒙、中越、中缅等边境贸易中实现了人民币的单币种结算,且总量相对来说很小;在中俄边贸的本币结算中,由于俄罗斯也在推进其本币的国际化,再加上卢布已经在2006年实现了自由兑换,致使卢布在边贸结算中的使用量超过了人民币200余倍。虽然俄罗斯方面一直在敦促中国政府把本币结算扩大到“大贸”,但考虑到俄罗斯在石油和天然气等方面潜在的定价实力、卢布结算的较大可能性以及卢布币值不稳定等因素,我国对此一直态度不是十分积极。尽管俄罗斯央行已经每日公布卢布和人民币的兑换牌价。
有鉴于此,笔者总结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的计价与结算方面面临着至少如下瓶颈问题:一、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成功采用人民币来计价自己的产品,这取决于对方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欧美,他们会同意用人民币来计价和结算吗?很难。二、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人民币的输出渠道十分有限,贸易伙伴没有人民币在手,又怎么能用人民币来结算呢?三、如果为此放开了资本项目,那么在现有的监管环境下,金融体系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当遵循“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思路,以区域金融合作方式来拓宽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这一合作可分成几大块来分别推进:一是“大中华经济圈内”,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推进的措施包括与香港的CEPA框架下的金融合作、与台湾的“两岸金融合作”等,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首先实现大陆和香港、澳门的货币一体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将由此得以大踏步地推进;二是可以开展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10+3的区域金融合作,在自由贸易区的创建过程中,推进人民币的计价和结算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大湄公河、北部湾等次区域范围内;三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区域金融合作,以开发性金融合作为基础,推进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四是利用“金砖四国”的概念,在四国间开展金融合作,通过本币互换等措施在来增加人民币的供给,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在上述这四大区域的金融合作中,最容易、最现实的当然是港澳台大中华圈的区域金融合作。而在另外三个区域中,虽然东盟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首要阵地,但就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略好于其他几个区域。
首先,笔者认为,人民币要想在上合组织区域内得到认可和使用,可以考虑像当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进美元国际化进程一样,先通过援助性贷款向各成员国提供人民币,然后通过本币结算来使各国使用人民币进口中国商品,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民币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化;
其次,建议把“货币互换机制”引入上合组织框架。由于中国与上合组织大多数成员国在经济结构上互补,因此可以仿效中国与巴西的货币互换模式,以推进人民币结算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网络建设”,逐渐形成人民币“交流”的氛围,为人民币国际化进行铺垫;
第三,尝试筹建“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开发银行”。虽然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已经建立了“上合银联体”,并且也已经在开发性融资方面发挥了很有效的功能,但它的运行机制仍然较为松散,相比亚洲开发银行,它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为此,非常有必要倡议把“上合银联体”实体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争取中国的主导权。可以尝试通过“上合联合开发银行”发放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和人民币债券,同时还可以尝试在“上合联合开发银行”的框架下设立“上合反危机基金”和“上?发展基金”,为成员国的经济困境与发展瓶颈实施人民币贷款帮助;此外,还可以通过上合联合发展银行对区域内铁路、公路、桥梁和通道、能源桥以及跨国油气管道等各种跨国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人民币融资,所以这些举措都将直接或者间接地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在上合组织内的区域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