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575-86383726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企业新闻 >>国企改革新跨越:X+Y+Z=创新再创新(图) 提示:找轴承配套产品请点这里 我也要发布产品信息

国企改革新跨越:X+Y+Z=创新再创新(图)

发布时间:2007-06-11 发布人: 新昌金戈轴承有限公司 点击量:1061

2006年,太重捧回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是太重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建厂56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沉甸甸的奖状,是对太重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最好诠释,而荣誉的背后是太重由计划经济下典型国企向市场经济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的转变。

最近,我看到许多关于太重的报道,对我们在改革发展方面,特别是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应该说,太重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如果说改革和调整是贯穿太重发展的主线,那么自主创新就是支撑太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筋骨。回顾太重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太重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大幅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显著增强。本世纪头二十年,既是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面对机遇与挑战,以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己任的太重人,已经把目光瞄准了2010年: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建设9个中国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的产品研制基地。太重人将继续坚持单件小批与规模系列产品并举,特种设备与成套设备并重,努力把太重建设成为主业突出、规模强大、具有成套化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57年,太重有过辉煌,也饱尝了艰辛,今天的太重展示出更多的成熟与稳重。素有“共和国骄子”之称的太重,已经行进在了创建世界太重的大道上。

太重人是幸福的。行走在太重,一不小心,不是会踩住“世界第一”的脚,就是会碰到“世界第一”的肩。

不是太重人的你也是幸福的。当你来到太重,就像走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博览馆,可以轻而易举地与“世界第一”愉快地对话。

今天,我们的对话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什么=太重

X:自主创新

当全球最大的两台1200吨起重机,在三峡大坝平稳地将2200吨重的发电机转子吊装入位时;当巍峨的发射塔架,把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托起时……太重人骄傲地拥抱在一起。

太重曾经创造了220多个国内外第一,并且现在也还在继续创造着。当记者再一次来到太重时,他们为三峡工程制造的第五、第六台1200/125吨桥式起重机已渐渐成型,年底将顺利安装。较此前四台同规格起重机相比,50多项技术和外观的改进,意味着三晋起重机设备不仅再写世界之最,而且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已经全面同世界接轨,确立了我国起重机设计制造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十五”初期的太重还在国企改革的阵痛中磨砺,现在的太重已经能够引领国内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回顾往事,董事长高志俊感受颇多,“自主创新是支撑太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筋骨。”

是的,“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机器厂”“共和国骄子”“国民经济的开路先锋”等让太重人油然自豪的称谓,使其承载了太多的国家使命和民族责任,也赋予了太重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特质,对“勇创第一”情有独钟。

建厂57年的太重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起起落落,改革开放初期,太重首开我国机械行业对外合作之先河,从管轧机、起重机、油膜轴承、挖掘机等产品领域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但由于外方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使太重的产品只能处于获利链的低端。加之体制、机制、市场等原因,太重自主创新的步伐也明显放缓,仅10m3挖掘机的开发就经历了10年的漫长过程,到“十五”初太重年产值仍在五六亿元低水平上徘徊,如今太重的销售规模已经突破55亿元,年均发展速度达到33%左右。

不可否认,20余年引进技术、合作制造对太重技术、产品创新的影响,但太重并不甘心沦为国外产品的加工装配厂,甚至不愿做“配角”。这不仅基于决策者的勇气胆识及审时度势,而最重要的是其对太重50余年文化积淀、技术积累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切终于在今天厚积薄发。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太重的传统产品得到升级换代,增量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品服务和竞争领域得到拓宽,支撑起了创建世界太重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近年来,太重在大型起重机设计制造上,创造了全球最佳的业绩,国内300吨以上冶金起重机市场占有率达到100%。世界最大的三峡4台1200吨桥式起重机是太重原始创新的精品,是三峡工程众多大型专用设备中唯一的国产设备,并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太重成功自主开发了我国首台20立方米大型矿用挖掘机,结束了2000万吨以上露天矿用挖掘机被国外垄断的历史。今年4月21日,由太重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5立方米挖掘机正式研制成功,成为继我国最大的27立方米矿用挖掘机之后的又一个国内之最。

太重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油膜轴承生产制造基地,在国际市场形成了与美国摩根、德国西马克三足鼎立的格局。

目前,太重已经高起点、高层次进入了煤炭成套机械领域,预计可实现30亿元销售规模的太重煤机工业园有望在7月投入运行。

自主创新之于太重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太重之于山西、之于中国的意义,也不仅在于创造了220余个第一。他们的意义在于―――“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Y:体制创新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百度中搜索有关“太重”的信息,其内容十有八九是关于太重技术创新的。

是的,技术创新在太重散发着眩目的光芒,以至于很容易让人忽略其他。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重型机械行业出现了全面亏损。太重也未能幸免,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职工收入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加上周边省市刮起一股国有企业破产风,太重的人心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太重的发展陷入了历史最困难时期。

求变、求生存、求发展,成为太重当时的生死抉择。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僵化,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灵活性。针对这种情况,太重提出“发挥整体优势,分块创新”的总体改革思路,正确处理集权与放权的关系,有限集权,稳步放权,确立了母子公司运行体制,这成为太重发展史上的重要战略性改革。

太重首先整合优化存量资产,将主产单位重组为太原重工上市公司,将热加工单位重组为铸锻公司,将企业办社会单位重组为社会事业发展总公司。随后向生产经营主体单位下放了经营销售、工艺准备等10项生产经营自主权,取消资金双轨运行方式,实行资金实运转,使各分子公司成为直接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同时,太重充分发挥集团公司作为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的作用,针对关键领域和垄断环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集团公司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母子公司运行体制理顺了管理秩序,盘活了国有资产,解放了生产力。

分离企业办社会,太重也是走在前列的。早在1996年12月,太重就将13个企业办社会单位重组为社会事业部,1999年又进一步重组为社会事业发展总公司,并在三年内顺利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实现自养,三年上缴利润”的目标。2005年,太重辅业在多年良好运作、不断做强的基础上,成立了太重兴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为我省第一家实现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的大型国有企业。

如果说改革为太重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使太重集聚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就是结构调整。它使太重实现了工艺专业化向产品专业化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布局和竞争格局。

“结构调整的重点要在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合作上做文章”,这是高志俊常说的一句话。他把太重比作一架重型双发战斗机,把起重机和油膜轴承比作两座动力强劲的发动机,而结构调整则成功点燃了这两个引擎。

太重按照“资产给优秀经营者经营,资源向优势分子公司集中,投资向效益产品倾斜”的结构调整原则,实行了三步走。第一步,选派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业务能力强,市场经验丰富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各分子公司,为优势产品单位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二步,把没有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和场地闲置、没有效益的计划经济产物的铸铁厂、机修车间等生产辅助单位,分别改造为轧锻焊接厂、起重机二厂等,使优势产品都能够独立进行焊接、机械加工和装配作业。这样使起重机产品的销售规模由以前的8000多万元提高到了12亿元;油膜轴承由3000万元提高到了2亿元;挖掘焦化、轧钢锻压、减速机等产品都比“十五”初期增长了5倍以上。第三步,围绕提升核心制造能力,累计投资6亿多元,进行了太重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Z:不断创新

像太重这样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女性本就不占优势,而同在太重技术中心起重所工作的李朗明、顾翠云、阎少泉不仅被誉为太重“女三剑客”,就在我国起重机领域也是各领风骚,独树一帜。老大姐李朗明,30余年默默无闻,近几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解密,人们才知道她是“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塔架塔吊的主任设计师;顾翠云,由于设计三峡1200吨桥式起重机一夜成名,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而人们对其在大型冶金起重机国产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知道的却并不多;阎少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有点羞涩,在她眼里,无论是参与三峡水利枢纽亚洲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坝顶门机,还是主持设计国内首台无需拆解可通过隧道的铁路架桥机,这都已成为过去。

三位女同志各有专攻,各有所长,对被誉为“三剑客”也都有点不适应,但这并不妨碍她们“忙里偷闲”坐下来共同学习、交流探讨。因为,共同的事业紧紧将她们连在了一起,她们也深深懂得,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才能领跑同行业,才能领跑世界。

“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是她们共同的制胜法宝,更是太重人创建世界太重的灵魂。

虽然,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网介绍
  • 举报、删除、修改及认领信息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轴承网 (创办于2006年) 客服咨询:0575-86383726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报警处置中心 备案号:浙ICP备05073488号
    轴承网―以新昌轴承为依托,致力推动轴承行业电子商务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