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在洛轴的采访,亲眼见到洛轴目前状况比较明了、乐观,但是,感到洛轴的发展可能绝不轻松,未来有些问题需要拭目以待——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些影响、判断洛轴未来发展的重要看点。
第一:能否用好“新人”
永煤集团董事长陈雪枫大名如雷贯耳,但记者从未谋面,只是通过洛轴、通过从永煤派到洛轴工作的干部来观察陈董事长。记者最佩服他用人,佩服他做企业真正以人为本。
从煤炭行业切入完全陌生的制造业业,永煤之所以在洛轴有今天的成功,主要是他派到洛轴工作的人用得比较得当。也正因如此,记者三上洛轴,一次比一次感觉好:作为一个重组3年半的企业,来自于两个差异很大的不同行业的强势企业被迫不得不组合在一起,他们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到现在基本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全资子公司,洛轴进入了永煤集团的核心业务,其发展受到总公司的重视,同时,永煤也进入了洛轴的心里,企业文化与职工感情的融合度在加速增大。
但是,我还是能够切身感觉到,洛轴与永煤,毕竟是“年轻夫妻组成一个新家庭”,虽然目前有蒸蒸日上的局面,但毕竟不似经历过风雨同舟的老夫妇那么难分难舍、不分彼此。虽然今天,再也不会发生永煤来的中层比洛轴的高层领导权力还大、“气势如虹”从而气走原洛轴高层的事情发生,但是,企业内,从上到下的人心里,是不是依然存在财大气粗与落巢的凤凰不如鸡的对比呢?我就听到一个办公室至少“三制”的说法(还有的说更多):都干一样的活,可拿的钱可不一定一样,要看“出身”——是永煤的?永煤与洛轴重组的新公司LYC的?老洛轴的?………
做一个事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在人。洛轴与永煤两方面的干部,背景的差异是明摆着的,自从合作以来,事业发展基本一直向好,说不上经过什么惊涛骇浪,所以,人与人之间,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表面上看起来是还不错,但是未必真的就是那么“结实”了。如果这个问题不是持续地被关注、被解决好,也许,下一次,洛轴的麻烦就出在这干部队伍的“疙瘩”上,出在人的问题上。
毋庸讳言,从永煤来的干部升迁的速度相对较快、升迁的机会相对较多,可是企业中位子就那么多,给了永煤来的干部更多干事业的机会,可能难免洛轴的一些“老”骨干就少了施展抱负与才干的舞台;大胆使用年轻干部会给企业带来活力与冲劲,但用不好拔苗助长也不是不可能…
在洛轴用人,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因为,事实证明,没有好的理念,企业要消亡,但是,再好的理念,最终也要体现在洛轴一套一套的
轴承产品上,如何通过用人,发扬好老洛轴专业人才宝库的优势,这说浅些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说深些事关洛轴的业界地位,生死悠关。企业用对人、用好人其兴也勃,用错人、不好好用人其亡也忽。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今年初,陈雪枫董事长卸任LYC董事长一职,任命洛轴一手培养起来的“老干部”陈国祯任LYC董事长兼总经理。
第二:能否安顿好“老人”
陈雪枫董事长今年1月28日在永煤集团首届一次职代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我看一遍就记得很牢:“切实牢记职工是第一牵挂,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在发展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改善职工生活环境。”
洛轴今年下半年的工作中有一项就是完成老公司破产的工作。这次采访时间不凑巧,几次约都没有约到集团负责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安置工作的工会主席,没有请他详细谈一谈洛轴安置下岗职工的情况。但是,我三上洛轴,每一次都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总有职工不停地找总经理,也有上访的。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安顿好“老人”,做好下岗、转岗职工的思想工作的问题不仅关乎企业轻装上阵、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也关乎影响人心与国企业社会责任等方方面面问题。
第三:能否靠技术从上下左右的围困中脱颖而出
轴承是一个朝阳的产业,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轴承作为制造业基础件,它永远有庞大的需求,所以这个行业很有干头。
但同时,轴承又是一个充分竞争激烈的微利行业,惟其如此,更凸显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对于资源性的企业,现在能源紧缺、价格高涨,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对资源的占有比技术水平的提升更急迫,但对于轴承行业来说,产品的技术水平、含量以及创新产品的人才则非常重要。
中国轴承企业的产品,目前大多处在产业的中低端位置,而且一直承受着“上下挤压”——
上要面对原材料供应商,尤其是钢材生产企业的动辄涨价,下要应对主机厂不断降低配套价格的要求。对于洛轴这样的传统国有大企业,同时还要承受“左右夹击”——左有改革开放以来风起云涌的民营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三十六计,右有跨国公司在中高端产品线上步步为营。
洛轴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上,不被上下左右挤得动弹不得,实现突围,就要在产品线和产业链以及企业经营思维上做好文章,要靠过硬、先进的技术,要靠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加大技术进步的投入,以提高轴承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轴承寿命为中心,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研究,提升高端轴承产品制造技术,加快向高附加值轴承市场发展的步伐,抓紧从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施跨越式发展,技术扩张,产品扩张和品牌扩张同时进行。
洛轴有很好的技术基础、技术传承及其他方面的优势,一直以来为我国轴承行业的各个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经过两次重组后,因为种种原因,洛轴的技术人才有所流失,但是,洛阳是中国轴承研究院所扎根之地,洛轴的技术优势依然存在。现在洛轴人已经在着手加强培养、谋求发扬这种技术优势。
2008年,LYC不仅大规模投入新项目,要上规模、上水平,形成风电、精密、汽车等配套轴承核心产品群和规模优势,而且下大力加强技术中心研发体系建设。今年是LYC新成立的技术中心分公司运作的第一年,为确保分公司模式成功运作,技术中心加强项目式管理和创新,以项目为载体,以各专业生产厂为基础,建立包括厂内外协作等各种方式的项目组,充分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参与项目的积极性,通过做项目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素质。同时加强技术中心硬件建设,通过完善试验条件和检测分析条件,提升技术系统的研究手段和能力,不断加大技术积累,为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公司新产品研发继续紧跟主机发展方向,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有利于形成产业化、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有利于形成具有LYC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产品上。积极加快风电轴承由偏航变浆向主轴变速箱轴承的延伸,抓好以盾构主轴承、高速铁路轴承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通过重点项目带动新产品研发。
在即将奠基的“新洛轴工程”中,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投资3千万元,以提升和完善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为主,建设产品研发、检测及试验中心,使之成为国内轴承行业自主创新、研发、试验的龙头基地。
如果洛轴上述工作都能够顺利进行、完成好、做到位,坚持不懈地培植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向高端技术、产品进军,我想,将来,不仅在规模、产值、利润等方面可以与同行一争高下,比技术,靠自主创新,可能在市场上会给洛轴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四:是否有足够的危机意识
这次去洛轴,上上下下,无论在集团公司总部还是下面车间分厂,问起来心目中洛轴在中国轴承行业的地位,基本上一致认为“现在是老二吧,瓦轴可能比我们稍好些”。
但是,轴承专家的意见,其他业内同仁的看法未必如此。有人就要问了,那人本、万向呢?天马呢?人家民营企业低调,下手可是既快且狠……实力绝不容低估;有人认为,或许、可能哈轴目前发展的势头上不如洛轴,但其实力也不比洛轴差,也有可能还略好,而且哈、瓦、洛毕竟都在一个梯队里竞争,谁也没有绝对的优势,谁也没有脱颖而出;同时,不要忘记,还有那些外国企业,他们抢占高端市场,现在所谓的国内第一、第二、还是第几,都没把外国企业算进来呢……
洛轴整体的自我感觉是不错的。我一方面为洛轴上下同心同气、士气高昂而感到振奋,同时也建议洛轴要加强一点危机意识。
话不能深说了,只说一点:洛轴陷入危境,是七八年慢慢积累起来的,是久病沉疴,不可能永煤一剂猛药下下来,两三年就痊愈了——可能会予人面目一新之感,但本质上不会这么快就旧貌变新颜。洛轴的病根到底在哪里?洛轴为什么曾经陷入那般的险恶绝境,到底原因何在,这个洛轴人是不是完全整理清楚了?
时至今日,洛轴仍然有人说起往日的光荣滔滔不绝,“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但沉缅于过去(一部分过去,还不是全部的)也可能会扭曲看现在与未来的视角——过去与现在其实一定完全不同,隔着万水千山,面目大相径庭。
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今天,洛轴又站在了一个相对的高度,一个充满希望的新起点上。过去的包袱正在渐渐褪去,一切都清爽起来,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由衷地祝愿洛轴的事业一定要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