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市场,不能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关键是要练好‘内功’。”闻佳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源流机构的总裁,他时常往返于国内国际市场之间。
“近年来,零部件逐步成为汽车工业进出口的主力军,但是其中79%属于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学博士后郭焱强调说,“企业走出去,技术是核心。”
共建技术研发平台
“好的产品对任何市场都是最好的‘敲门砖’。”闻佳平分析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不能停留在总是做‘大路货’的阶段,而应抓住目前世界各国对‘安全、环保、节能’汽车产品的关注和需求的历史性机遇,投入必要的资金,扎实地做好产品的研发,促进产品尽快升级换代,努力占领新技术的‘制高点’,手握攻城略地的‘利器’,才能在国际化的征途中立于不败之地。”
据了解,近来汽车行业盛行的“并购”热潮中,实质上更多是国外跨国企业对我国国内龙头企业的频繁并购,而我国企业对国外的并购还是少之又少。
显然,只有凭借独特优势才能与竞争对手相抗衡。“如今,国内市场国际化,我国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尚不能占有优势,更无从谈起在国外具有竞争力。”郭焱说,“零部件产品具备国际竞争力,基础条件就是要具备比较优势,即技术创新优势。”
国内零部件企业存在很多方面劣势:企业规模小、研发资金不到位;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国内整零关系紧张,零部件企业创新没有方向、技术研发风险大;零部件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分散投资严重等。
“针对国内零部件产业不利现状,零部件企业必须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平台。”郭焱建议。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既节约了研发成本又降低了投资风险,据了解,这一点业界已经达成共识。
合力海外市场调研
据记者采访了解,企业面临普遍的问题是海外市场信息闭塞,市场盲点使企业无从运作。
“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查:国际市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等复杂多样,打入国际市场,恐怕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俗话说,入乡随俗。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试图走向国际市场之前,一定要利用各种途径、渠道和方法,认真地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只有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容量、特征、结构和竞争格局等等众多方面了然于胸,才能坚实地迈出国际化这一步。”闻佳平说。
据闻佳平透露,由于中国人个人意识强,即便在海外也喜欢单打独斗。零部件企业出于多方面考虑,互相之间不愿形成联合关系。市场人士也有同样看法:有些海外市场出口形势不太好,国内企业互相压价、自相残杀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内企业应该联合起来,避免恶性竞争。
“零部件企业在海外应当加强联合,合力进行市场调研。”闻佳平说,“合力调研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广泛获取信息,还有利于改变我国零部件出口利润微薄的境况。”
据记者了解,近日,有关专家在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交的报告中,也针对海外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积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凭借其各自资源优势给零部件企业提供大力支持。
多渠道利用出口政策
“其实,企业还是有很多机会走出去的。”闻佳平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从官方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出口企业需要广泛地关注各种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据了解,中小企业市场开拓和产品推介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广交会和华交会,对于其他国内外展会、各种形式的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形式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广,这直接导致了众多零部件企业出口形式单一。
闻佳平认为,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关注各种出口政策可能提供的机会。例如,参加展会不仅是成交合同,还要能够与当地企业沟通,了解谁是主要的竞争对手、谁是主要的买家,对手的战略是什么、买家的需求点在哪里。其次,阅读贸易杂志并参加一些有影响的行业研讨会也会获取不少机会。此外,与营销服务供应商交谈,例如贸易杂志出版商、网上搜索引擎经营者等等。
闻佳平还提醒,像获取目标国的“签证”一样,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市场,也必须花大力气事先通过国际公认或目标国权威的机构获取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前瞻性地做好质量认证和品牌认知。另外,由于国际市场复杂多变,很多商务和事务,特别是售后服务需要当事人亲临其境进行处理,“仔细地挑选合作伙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相当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国际化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