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575-86383726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钢材收储计划有争议 行业振兴需建立供需平衡 提示:找轴承配套产品请点这里 我也要发布产品信息

钢材收储计划有争议 行业振兴需建立供需平衡

发布时间:2009-01-13 发布人: 新昌金戈轴承有限公司 点击量:739

    钢铁业振兴需建立供需平衡

    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将是一系列“组合拳”,包括商业收储、淘汰落后产能、出口政策调整、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等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国务院正在制定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已率先制定出来。元旦过后,钢铁股应声大涨,其中武钢股份、八一钢铁、重庆钢铁更是封上涨停,整个钢铁板块在上周走出了一波有力的反弹行情。

    钢材收储计划有争议

    据悉,已经制定出来的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将与整个国家的产业调整步调相契合。该振兴规划将是包括商业收储、淘汰落后产能、出口政策调整、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等在内的一系列“组合拳”。一方面顾及2005年出台的《钢铁产业政策》这一长期方向,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行业形势,兼顾各方,着眼三年时间。

  对于规划中可能出台的新措施——钢材收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早前曾公开表示,收储的将是一些高端的钢铁产品。而“我的钢铁”资讯总监徐向春则指出,钢材商业收储只能暂时缓解供需矛盾,钢材属于可回收利用资源,进行国家战略储备的必要性并不大。
 
   但据了解,中钢协确实提出了要国家收储500万吨钢材的要求,但是财政部很可能不同意,不会拿出这笔钱来。由于反对的声音较多,实行钢材储备的计划写入产业振兴规划的可能性极小。
 
   对此,联合金属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认为:“其实,现在储备钢材,就意味着刺激生产,这反而加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在他看来,国储钢材只是以提供资金支持为主,并非真正地储备钢材。首先,储备钢材需耗费大量的财政资金,财政压力较大;而且中国钢材产量巨大,钢协向国务院上报的收储计划是500万吨,这对于整个钢铁产业来说是杯水车薪,收储的市场效力低。另外,收储操作上的技术性难题也较大,钢材的品种繁多,使得收储的品种、规格挑选很困难;钢材生产企业众多,利益合理分配问题很难实现。最后,钢材属于易腐蚀产品,一旦收储时间过长,生锈的钢材只能作为废品来回收利用,失去了收储的价值。

    除了商业收储这个新提法外,规划中其他的几项内容都是2005年以来一直在弹的“老调”。因此,也有人认为振兴规划仅仅是2005年《钢铁产业政策》的一个深化或延续。
  
   “就当前形势而言,振兴规划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在拉动消费需求,而目前透露出来的有关振兴规划的内容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个,如果没有这个内容,这个规划将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张平告诉记者。

    供需矛盾突出价格持续萎靡

    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重的行业之一。目前来看,2009年的世界经济很不乐观,“2009年出口可能大幅下降,预计全年钢材出口在4000万吨左右。”张平说。

    外需放缓,内需也不振。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面积将分别下降8%和20%,机械行业钢材需求增速将回落至6.3%。
 
   对此,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陈克新表示,预计全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不会超过6亿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下,呈现继续减速的局面。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长期研究钢铁行业的专家刘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钢材出口难度加大意味着更多的钢材转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供求矛盾会明显增大。”
 
   随着供需矛盾的突出,钢材价格也将持续萎靡。
 
   刘刚说,2009年,钢材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出口和内需,若出口调控得当、内需拉动作用增强,钢材价格将呈波动性小幅上升态势,可能上涨10%以上,但重新回到2008年五六月的高位很难;若国内钢铁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出口急速下降的话,钢材价格将低位徘徊,甚至继续下行。
 
   “2009年,钢材年均价格较2008年仍有10%以上的跌幅。”银河证券钢铁分析师孙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由于下游增速放缓超出预期导致需求大幅萎缩,进而可能导致钢价的下跌超出预期,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跌幅又可能比预期小,所以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将加大。
 
   孙勇认为,最该关注的是2009年铁矿石价格。他预计,2009年,铁矿石价格应该会下降,但是降幅是多少,很难预测出来。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按照国内现货矿生产成本,三大供应商有必要将铁矿石最大下调25%以贴近中国生产成本。出于战略打击中国现货矿竞争对手进而巩固自身地位的考虑,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也可能将价格下调超过25%。更有大胆预测认为,从成本角度来看,今年谈判价格最多可能出现40%左右的跌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网介绍
  • 举报、删除、修改及认领信息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轴承网 (创办于2006年) 客服咨询:0575-86383726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报警处置中心 备案号:浙ICP备05073488号
    轴承网―以新昌轴承为依托,致力推动轴承行业电子商务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