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上半年我国经济形势,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进出口额同比大幅度下降,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有关专家认为,在外需短期难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要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需要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在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的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另一组数据表明,着力解决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国家连续多年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国内市场商品销售县及县以下增长快于城市,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继续超过东部地区。
具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开始提速,近两年增长速度持续超过东部地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东部地区增长26.7%,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42.1%。
受历史、自然等众多因素影响,我国城乡和东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之间差距较大。缩小这些差距,既是艰巨的挑战,也为我国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巨大回旋余地。
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大。为缩小城乡差距,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取消农业税等、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国家还采取措施稳定粮食收购价格,持续增加对"三农"和民生的投入,致力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享受义务教育。
在国家去年11月公布的4万亿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占370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安排28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元。这些民生项目的投入可以产生一石多鸟的作用:不仅可以补上历史欠账,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而且有利于增强消费后劲,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在上述项目中,今后3年各级政府还将投入8500亿元。到2010年,国家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中央财政投入也重点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
"家电下乡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调结构目标而采取的两大重要举措。国家提供财政补贴,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家电产品和节能产品,不仅可以带动城乡1.5万亿元的家电消费,还可以提高农民和城市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
拥有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是一种历史必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及时调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发展。这些地区加速发展,不仅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农产品、矿产资源和能源,也为东部地区工业品提供了重要的消费市场。
近年来,围绕缩小区域差距,特别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1994年至2007年,中央累计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约占转移支付总额的85%。1998年至2007年,中央预算内投资中西部地区的比重也由43.4%提高到56.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和帮助,也需要重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又好又快地发展,把"蛋糕"做大。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部署,东部地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西部地区全面加快发展,以消除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
为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相关文件,相继编制或发布了长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成渝地区、辽宁沿海地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峡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区域规划。
随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作用日益增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速。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大大拓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改革不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只有统筹谋划、综合推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又好又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拓展。
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