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中,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保增长、调结构一揽子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已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工业生产、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转。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表明,经济表现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国际经济有望在年底前开始复苏。越来越多的人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将呈现V型走势,我们将先于欧美国家实现经济复苏。
在此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现在还远不是额手相庆的时候。大规模投资刺激下的经济回暖基础并不稳固,国外需求的恢复尚需时日,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在初步遏止了经济下滑的势头后,努力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应当成为巩固经济回升基础的工作重点。
此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欧美国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是金融业。但在我国,却是实体经济最先感受到了经济降温的寒意。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使然。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国外需求的拉动,结果必然受制于人。其实,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国内需求贡献率偏低,这种扭曲的经济结构由来已久,只不过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矛盾被旺盛的外需稀释和掩盖了。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曾一度陷入了通货紧缩的被动局面。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一方面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使经济维持了8%左右的增长率。但经济真正步入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大规模的出口功不可没。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需求为国内过剩的产能提供了宣泄的渠道,而旺盛的需求又刺激了投资的进一步扩张。2002-2007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30.2%,贸易顺差由300亿美元激增至2600亿美元。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显然被淡化和忽视了。
当金融危机袭来时,欧美国家过度消费、中国大量生产的平衡被打破,国内消费不足的短板再次显露无遗。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危机的爆发,既是原有经济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也为我们下决心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家都在反思。美国政府将会强化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美国消费者正在逐步改变过度透支消费的习惯,而中国的宏观政策也在向调整结构、改善民生倾斜,努力使失衡的需求结构向内、外需双轮协调驱动的方向变化。
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产业结构调整等许多方面,也涉及到教育、卫生、住房等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始终坚持在改革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开放中发展壮大民族产业,才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
来源:中国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