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575-86383726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中国风机“走出去”为时不远 提示:找轴承配套产品请点这里 我也要发布产品信息

中国风机“走出去”为时不远

发布时间:2009-08-24 发布人: 新昌金戈轴承有限公司 点击量:674

近日,在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开工仪式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要将国内风机制造行业的产能,放到国际市场上考量。2010后,随着各国新能源政策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需求将是国内的3倍~4倍,中国风机制造要放眼全球,参与国际竞争,做好“走出去”的准备。
  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请他谈一谈中国风机制造出口这一前瞻性话题。
  产能过剩与否要用国际视野考量
  记者:如果考虑到出口,那么国内风机产能过剩一说,就有必要重新考量。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风电是其中重要一项,因此即便未来几年国内出现过剩产能,也可以通过出口来消化,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武钢: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世界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从长远角度来看,国内风机制造产能并不过剩。当前的问题是,国内风机制造长期以来注重产业化,却缺乏基础性研究,尤其是缺乏检测、试验、咨询的“软实力”,因此造成了价格上不来,品质上不去。
  如今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很规范了,进入美国甚至是印度这样的国家,都需要进行风机认证。中国风机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技术,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例如,在电网标准、风机认证标准、风机外观的设计上,中国企业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记者:您对当前70余家整机制造企业,百余家零部件企业,风机产能已经过剩的说法,是否认同?产能与出口实际上是一个很有关联的话题。如果考虑出口,那么即便国内风机制造产能出现过剩,我们也可以拿到国际市场上去消耗这部分过剩产能,您认同这个说法吗?此外,如果市场竞争不达到一定的激烈程度,那么今年5月份金风在河北招标的风机价格为什么会下降15%呢?
  武钢:这我还没有认真考究过,中国很大,各个省都有自己的企业,在样机没有做出来推向市场之前,企业也不会做过多宣传。我的感觉是有点热了,国内没有任何进入市场必要的技术与质量门槛,目前市场的发展还不太均衡,电网滞后,上的厂家数量相对比较多。
  风机价格下降有很复杂的原因,竞争激烈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下降,各个企业产量上去后,行业成本也在逐渐降低。
  5年之内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
  记者:虽然说国内大型风机制造商通过技术合作、控股等方式逐步跨越了许可证生产阶段,但真正将国外技术吸收并最终形成自主设计之路仍旧漫长,对于金风、华锐、东汽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普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谈国内风机制造“走出去”是不是还为时尚早?
  武钢:已经不早了。金风做自主研发已经很长时间了,年内完全自主开发设计的3兆瓦风机就要下线。根据国内企业“走出去”的规律,像华为、海尔这样的企业,走出去往往需要3~5年时间。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如果从2010年开始走出去,那么真正在国际上站住脚,至少要到2015年,所以是时间好好考虑了。
  “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产品、市场、技术、人才与资本的国际化等。对于金风来说,也不能说我们现在就具备了这些条件,在产品认证、国际法律体系的掌握方面,我们仍有欠缺。
  在走出去的方式上,可以考虑各种各样的国际化道路,既可以考虑合资,也可以考虑在国外设厂,我们收购VENSYS以后,就鼓励它在德国生产,以前VENSYS是一个纯设计公司,现在我们给它买了厂房,从今年开始,它就要正式在德国生产制造1.5兆瓦和2.5兆瓦的风机,规模在年产100台左右,主要出口欧洲,现在VENSYSY完整的售后服务团队也已经形成。至于具体采取哪一种出口方式,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研究,我们也正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记者:你认为中国风机制造距离大规模走出去还有多远?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占到全球20%的市场份额?
  武钢:我认为不会太远了,中国人目前思想是比较解放的,敢想敢干,这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但另一方面,会让企业更快地在国际市场脱颖而出。
  我预计,未来3年就会出现这样的企业。中国风机制造占全球风机市场20%的份额,5年可能就会达到这样的目标。在未来的3年~5年之内,国内一线风机制造企业将会进军国际市场,并会通过兼并一些小的风机制造企业,来达到全球化的目的。
  先要立得住才能走出去
  记者:走出去,需要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具备哪些素质?又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哪些支持呢?
  武钢:首先要加强基础性研究、
  规范性研究,在国内立得住并且做大做强以后,才有可能谈走出去。
  记者:你认为什么时候中国风机制造“走出去”的时机才算成熟?是不是等我们的性价比高出国外风机以后,才具备出口条件呢?
  武钢:不完全是这样。不同国家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风机制造比较成熟的国家对风机的要求较高,比如说欧洲、美国、印度等国家。即便我们签了合同,并且把设备送了出去,也不能代表国际化就成功了,还要看用户的反馈,看能不能符合当地电网标准。
  如今中国风机进入国际市场要接受所在国的产品认证,但是国外风机进入中国市场却没有这样的统一认证,这样我们是很被动的。我们希望以后国内认证可以与国际认证互认,那就意味着届时国内风机出口将不需要再进行国外认证了,这样就少了一个中间环节。
  目前国内认证机构有很高的素质,但是可能暂时缺乏一些经验,但他们在吃百家饭,所有的风机都要接触,因此今后的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记者:目前国内风机价格较国外相比,便宜近20%~30%,这一价格差是否可能延续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呢?国内风机制造企业以后到国际市场上拼杀,成本是不是最大的优势?金风的定价策略是?
   武钢:这也不一定,这和企业的营销策略有关,有的企业倾向于低价销售,有的企业则会综合考虑。
  仅仅依靠成本是不行的,还要依靠服务、效率等指标来进行竞争。
  金风的定价策略,目前还不方便透露。我们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设计上,如变流技术、变桨技术,包括电机技术等,都可以有效节约成本。
  零部件具备先行一步的出口条件
  记者:纵观近3年来的有关信息,我发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首先,这些已经签订过出口合同的风机制造企业,多是国内二线制造厂,您分析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像金风、华锐和东汽这样的一线风机制造企业,类似的合同反而不多呢?其二,为什么出口地多集中在美洲,而不是欧洲呢?
  武钢:可能国内发展竞争更激烈吧,签了合同并不代表合同就能执行,我所了解的很多企业,合同最终并没能执行。为什么不出口到欧洲,可能是出口欧洲的技术要求更高一些。
  记者:在国内风机制造大规模出口上,整机与零部件行业,哪个具备先出口优势?为什么?
  武钢:零部件出口应该更容易一些吧,因为零部件出口在中国不同气候条件下已经使用了很多,有1200万千瓦装机成绩,这个结果外国采购方是可以看到的。
  记者:去年金风已经有6台风机出口古巴,作为中风机制造的领先企业,在出口战略上,金风的这盘棋出口期将如何布局呢?
  武钢:作为上市公司,目前还不便透露太多。我只想说,人才、技术和销售路线等都很重要,我们从三四年前就开始了人才储备,目前金风研发团队拥有来自Vestas、GE、Simenz、ABB等跨国公司的优秀人才,光博士就有14位,硕士160多位,每年都有100多人在各个国家进行技术交流,这些都是在为国际化做准备。
  背景链接
  近年我国风机及部件出口情况
  2007年9月,华仪风能开发有限公司与智利ECOINGENIEROS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项目,华仪以998.8万元的价格出口2台风力发电机组给智利。
  2007年12月,在纽约召开的全美可替代能源高峰论坛上,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著名风能运营商格林亨特风能集团正式签署出口72台寒冷(北方)型1.5MW变桨变速双馈式恒频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出口美国合同。
  2008年2月,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10台FL-1000型MW级风电机组从天津港发往美国。
  2008年9月,中国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11套1.5MW风力发电机风轮叶片,通过连云港港口装船外运,出口至南美地区的阿根廷。
  2008年11月,新疆金风科技生产的6台风力发电机组价值4599万元人民币运往古巴,
  2009年7月,浙江运达与泰国某风电代理商签订合作协议,由运达公司为泰国宋卡府风电场项目提供25台800千瓦竹桨叶风电机组,合同总金额近亿元。
  2009年8月,我国首台出口美国的一点五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从江苏常州新誉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发运。
  新闻链接
  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资源评估已完成
  本报讯记者王颖春日前从国家能源局获悉,在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后,国内其余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风资源评估工作也已经完成,相关电网配套与市场送出规划,正在进一步制定之中。具体规划,还将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适时调整。
  除此之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海上风电规划正处在资源评价与论证阶段,具体规划仍在进一步制定之中,并将根据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实施情况逐步完善。
  金风科技将在德国生产1.5兆瓦与2.5兆瓦风机
  本报讯记者王颖春近日从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控股的VENSYS公司,今年将在德国生产制造1.5兆瓦和2.5兆瓦的风机,计划年产100台左右,主要出口欧洲,目前VENSYS的售后服务团队已经成型,这将是金风科技布局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来源:佳工机电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本网介绍
  • 举报、删除、修改及认领信息
  • 会员服务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轴承网 (创办于2006年) 客服咨询:0575-86383726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报警处置中心 备案号:浙ICP备05073488号
    轴承网―以新昌轴承为依托,致力推动轴承行业电子商务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