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要想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必须重组产业组织架构,提高行业的规模和集中度。按照《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未来3年内,钢铁产业将按期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到2011年,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与宏观产业政策有序诱导相对应,市场主导产业重组的力量日益上升到主导地位。如宝钢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武钢与柳钢实施战略联合、鞍钢与攀钢的重组合并、宝钢控股新疆八钢,华菱、马钢、太钢共推资本重组等,多路力量的共同打造,定能聚合成撼动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中国声音”。 从原有的年度长协价格,到后来的季度定价,再到今天的月度定价,国际铁矿石生产商向中国钢铁企业提出的定价要求可以说是步步紧逼。在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以“一纸通知”的形式在今年年初宣布以月度定价形式代替执行不到一年的铁矿石季度定价机制之后,另一家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公司也在日前明确宣布跟进,并自今年第三季度后推行。面对铁矿石生产商的漫天“要价”,中国钢企除了默认外似乎没有还手之力。 话语权的苍白 在全球铁矿石进口量中,中国占比逾50%,作为国际铁矿石产品的最大需求者,中国理应具备至关重要的定价能力,但这一庞大的消化能量却不能改变国际范围内的“潜规则”。必须承认,中国钢铁产能的持续扩张和由此产生的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成为稀释和耗损中国谈判定价能力的主要杀手。资料表明,2010年,中国钢铁产能达7.7亿吨,为历史新高。而随着钢铁企业的爆炸式发展,2010年,铁矿石进口高达6.2亿吨。需求增加必然拉动价格的上升,铁矿石生产商在价格谈判中博弈力量的强化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定价权上的被动反映的是中国企业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上的被动。自从2005年与铁矿石供应商开展谈判以来,中国钢铁企业在谈判桌上始终都没能撼动对方的话语权。结果当然非常残酷,短短6年间,中国钢铁企业无奈接受了国际铁矿石生产商累计涨幅为143%的残酷要价(如果排除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铁矿石价格在2009年的谈判价格下降48.3%的影响,实际涨幅为191%),铁矿石价格从20多美元/吨一路上涨到160多美元/吨。摩根大通算了这样一笔账,以6年中中国年均进口大约5亿吨铁矿石计,如果每吨多付20美元,每年的损失就是100亿美元。 实际上,即使我们不考虑需求,仅从供给因素分析,抑制中国钢铁企业谈判博弈能力的因素也十分强大。目前,全球铁矿石产量的74%为三大巨头所控制,而且这种情况还会继续恶化。研究表明,2011年,全球铁矿石供应量为9.3亿吨,其中三大铁矿石巨头占供应增量的78%。因此,只要这种市场垄断状况不被改写,铁矿石生产商要价的资本就不会轻易地被削弱。 向日本学习 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的需求方,中国钢铁业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独一无二的市场优势。专家认为,如果中国钢铁业在未来几年内大力投资铁矿业,能够掌握约1亿吨铁矿供应增量,将从根本上打破铁矿石供求格局,增加中方铁矿石谈判的筹码,大大提高议价能力。而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就是,在目前以三大铁矿巨头为主、已落实投资的2.7亿吨项目之外,澳大利亚还有超过2.31亿吨、总投资约150亿美元的铁矿项目由于勘探、资金及市场等种种原因,大多数还未进入开发阶段,这些项目应当是中国钢铁业进军铁矿业的首选项目。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许多企业已经纷纷迈开了进军境外铁矿的步伐。但专家指出,目前中国钢企手里拥有的海外铁矿石权益资源每年不过7000万~8000万吨,仅占我国铁矿石总进口量的20%左右,而欧洲、日本的钢厂拥有的海外权益矿石占进口铁矿石的比例达到60%以上。对于中国钢企而言,只有自己境外开矿的矿石占进口矿石的比例达到50%,才能使中国钢铁企业的市场需求优势转换成市场开发优势。 必须苦练内功 表面上看来,由于中国钢铁企业产能的扩张导致了对铁矿石进口量的增加,从而无形之中肢解了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中的话语权,但深究下去,真正弱化和稀释中国谈判博弈力量的则是中国钢铁行业十分松散的组织结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排名前5名的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21%,而这一数字俄罗斯是79%,日本是64%,欧盟是74%,韩国仅浦项制铁一个企业就占据了韩国65%的份额,而法国的阿赛洛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但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产量也只有220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为7.8%。 资源贫乏而且铁矿石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屡次谈判中接受铁矿石生产商不公平的协议,而且处变不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钢企早已深入到了上游产业的腹地,并形成了一种资源互补机制。根据国际金属和矿产工业权威机构AME提供的资料,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的铁矿中,8个有日本公司直接参股,其余的16个铁矿日本的企业也间接参股;在巴西的22个铁矿中,日本公司同样有参股,其中在巴西淡水河谷中日本钢铁企业持股比例高达15%;SesaGoa公司是印度最大的私营铁矿石出口商,三井物产则拥有其高达51%的股份。墙内损失墙外补。日本钢铁企业固然要为铁矿石的涨价痛苦埋单,但转身又可以从投资的矿山中快乐数钱。 不仅如此,中国钢铁阵营中企业间十分微妙的商业关系也让国际铁矿石生产商有机可乘。在国内目前实行进口铁矿石的双重定价体系中,大型钢铁企业依靠同国外铁矿石巨头签署长期协议,从而能拿到优惠价,于是他们进口了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的矿石,多余部分就囤积居奇,以高价卖给小钢厂和多如牛毛的经销商,从而哄抬了矿价。而这种不正常的价格也刺激了国际市场卖家的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