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主创新方向,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规模扩张有限、品质升级无限,轴承行业是永久性产业,但由于重装备,向空中拓展艰难,因此,极易受规模瓶颈制约。 “十二五”前期,环驰产业规模很快会达到15亿元“见顶”,围绕产业提升实现产品转型,其重要方向是向 汽车轴承转型,我们采用 “小批量、多品种”等策略,已为现代、飞亚达等汽车配套。
————访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成江 原材料涨价、劳动力紧张、用电紧缺、汇率波动、再加上近期国际市场低迷,这些复杂多变的挑战因素在慈溪市轴承行业中得到充分印证。 在挑战中抢得机遇,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凭借高效率、高精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模式,产品供不应求,产销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产销分别达5.1亿元和4.96亿元,全年预计销售在9亿元以上,并奋力冲刺10亿元大关。 环驰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企业持续转型、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持续11年技改投入达3000万元,特别是2008年年产3亿套的高精度低噪音轴承项目投产,使企业赢得了国内同行的领先优势,站在与国际一流品牌竞争的平台上,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突破了规模 “天花板”,销售从2009年的3.8亿元跳跃到去年6亿元,一举突破5亿元大关,近几年来,球轴承产销量位居内资企业首位。 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奋力追赶国际一流,环驰轴承如何以技术领先利器争抢市场制高点?怎样引领我国轴承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方向?面对未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又如何创新理念?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成江接受了采访。 问:率先产品转型,抢占市场高地。轴承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决于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高精度、自动化的装备。环驰如何以自主创新的紧迫感、使命感打造先进特色制造的 “环驰样板”? 答:一个车间占地400亩,共有50条流水线,生产同一个轴承产品,迄今环驰自主设计研发的轴承自动生产连线,仍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单体。 这个年产3亿套高精度低噪音深沟轴承的项目,被列为省重点工程,总投资8亿多元,它从轴承钢坯加热检测钢管开始,历经内外套圈加工、热处理、精加工、轴承检测装配、防水处理等,使原72道工艺简缩为20多道,自动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不但提高生产效率,更提升了产品品质,还获得环保效益。以前2亿产值需3000员工,现在10亿元产值只需2000员工。 原来我国出口轴承大多以普通级微型、小型和中型轴承为主,随着主机行业的发展,用户转向对精密度高、低噪音、寿命长的产品需求。为引领中国轴承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环驰着手投入了上述项目,目前产品品质处国内同行领先地位, “万向”、 “人本”等国内轴承业龙头企业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引得全球轴承顶级品牌前来合作。 问:欧、美、日SKF、 FAG、 NSK、NKN等全球顶级品牌是全球行业标杆,引领中国从轴承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环驰如何实施品牌战略,不断缩小与这些世界一流品牌的差距? 答: 20多年来,环驰始终坚持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HCH等环驰商标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目前自主品牌占比在95%以上,且以国际市场为主,占总销量80%—85%,而欧、美、中东市场占比为3: 3: 4。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品牌提升,环驰轴承尽管品质可与全球一流品牌媲美,但价位上存在较大差距,最根本的在于品牌价值。为此,通过品牌合作战略贴牌生产,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提升品牌声誉。合作中,环驰始终掌握 “小份额”原则,不影响企业创自主品牌,这方面我们有教训,更有成功的经验。 让市不让品质,品质提升品牌。前几年,环驰曾一度开发空调轴承替代进口,为部分国内著名制冷企业配套;面对国内同行的低价无序竞争,为保证产品品质,主动退出部分市场;同时,进入国内外资企业LG、三星等全球著名品牌家电的市场和部分国内家电巨头协作配套圈,以规避汇率风险。 问:转型升级,面向未来,环驰如何以创新理念寻求新的突破和跨越? 答:慈溪以横河为代表的轴承产业全国领先、全球闻名,区域内有8家上亿元企业。今后,这一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空间制约和同质化竞争等考验,企业必须创新理念大胆突破。 突破空间制约,由本土化企业向跨区域企业转型,即以本土企业为研发、营销、管理总部,制造空间向区域外辐射。环驰已应招到云和创办钢球厂,主要利用当地相对宽裕且低廉的土地空间资源和转制国有企业的熟练技工,这也是环驰创办钢管厂后的又一产业链延伸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