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战略调整
专家表示,研究国际
SKF轴承业的脉象,可以发现近年来国际SKF轴承企业战略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有进有退、全力经营拳头产品”的战略替代了过去“让价不让市场”的战略。如日本的两大家SKF轴承业,其中一家就关闭了其多数赢利空间不大的产品生产线,而SAK公司则其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5000万套提高到了1亿套,以此填补市场空间。
据郑如辰介绍,一些轴承生产开发大国和知名的轴承企业,近年来都在进行大规模调整。除了投资设厂,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部分轴承企业已着手将生产研发基地转移到中国等快速发展的地区,并关闭了国内的生产厂,同时,企业间也开始进行联合、重组,对产品和市场重新定位。
跨国公司的战略已是不言自明,而中国轴承市场无疑是众家必争之地。据专业人士介绍,除了近年来轴承市场的不断扩容,中国轴承企业高端产品的相对势微也是吸引跨国公司的一个原因所在。资料显示,轿车轴承,高速、准高速铁路轴承,各种进口设备维修用轴承,部分高精度、高附加值和在特殊工况条件下使用的专用轴承国内供应缺口较大,需要大量进口。这无疑使得中国轴承市场成了跨国巨头们难得的机会。
这同时也成了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主要着力点。郑表示,目前,众多跨国公司已实现了制造环节的本土化,但是其他环节的本土化都还没能实现,尤其是制造轴承的材料的本土化。
专家指出,轴承制造中材料的要求很高,目前中国许多轴承钢的质量还达不到要求,特别是在纯净度、碳化物不均匀性及钢材外观质量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据斯凯孚内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其中国工厂所使用的钢材都是从国外进口。为了在更多的方面都能够实现本土化,斯凯孚现在着手材料供应商方面的本土化,希望以此能够提供给客户更多的新产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显而易见,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加剧的趋势无疑给国内轴承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国际公司本土化进程的加速,其产品在价格上的劣势将进一步降低,中国本土企业会受到更大的挤压。尤其应该引起众多中国轴承企业警醒的是,我国轴承2003年进出口首次出现逆差,进口轴承增长迅速。
挑战如此严峻,中国的轴承行业将怎样应对?
格局重整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轴承行业还很分散,现有轴承企业多达1500多家,其发展现状及前景也各不相同。
业内专家认为,像哈尔滨、瓦房店和洛阳等地的国有特大型轴承企业,已在近年进行了较大调整,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已倍受重视。从当前趋势来看,这类企业今后的市场适应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会进一步提高;而小型企业经营灵活,往往只靠一个小订单就能维持,其生存能力也相对较强;问题最大的是那些原来隶属省市一级政府的大中型企业,近年来转机建制相对滞后,产品研发能力也较弱。这类企业,将首先受到轴承行业调整的冲击。
郑表示,目前,国内已有一批这样的轴承企业被兼并或关闭,并且在今后3至5年内,一些人均劳动生产率在2万至3万元的大中型企业,可能会陆续陷入这一困境。
还有一股力量不能被忽视:在外资企业大举攻城略地的同时,一批民营轴承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如民营企业人本集团近年来先后兼并了河南西平轴承厂、上海中国轴承厂青浦分厂和杭州轴承厂等国有企业,发展至今已是浙江省轴承行业翘楚,国内同行业总收入排名第三;民营企业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小吃大”。收购了国有企业成都齿轮厂,并在半年时间内使其扭亏为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次轴承展会上,一位轴承行业的民营企业家表示,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市场瓜机制快的优势,抓住当前部分国有企业较为困难的有利时机,兼并、改造国有企业,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品种规格,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完全有机会形成几个更多个上规模的轴承企业集团。
毫无疑问,民营企业将是中国轴承业抗衡国际资本抢滩中国轴承市场的一股强大势力。
然而,无论格局怎样演变,对众多国内轴承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大市场的观点。在防守的同时,把自己技术含量高、质量好、有品牌的轴承产品打到国外去,
应该是国内轴承企业同时要做好的另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