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汽车产业的全新发展态势,为匹配整车制造商的新需求及应对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国内汽车零部件也在不断寻求转型。透过近期部分企业的相关动态,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转型“新姿势”。
傍大腕 提升传统业务规模优势
相关统计预计,2015年将成为中国企业收购国外汽车公司的破纪录之年。截止到今年10月份,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收购费用已经达到93亿美元,去年全年为8.45亿美元。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来说,跨国并购步伐的加快正是本土企业应对全球竞争加剧的本能反应。对于在技术能力上并不占优势的中国企业来讲,跨国并购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为企业带来规模效应。
总体来看,中国本土企业的并购目标倾向主流、大型跨国品牌。
12月2日,华域汽车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全资子公司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简称“延锋公司”)与美国江森自控有限公司(简称“江森自控”)开展全球汽车内饰业务重组的相关约定,双方下属的涵盖17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生产(含研发)基地纳入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上海)有限公司(简称“新内饰公司”)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该新内饰公司已更名为“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对华域汽车来说,本次全球汽车内饰业务重组将形成世界最大的汽车内饰系统供应商。
同样是这一天,航天机电发布公告,公司拟行使优先购买权以支付现金方式向新加坡德尔福购买其持有的上海德尔福5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上海德尔福87.5%股权,航天机电汽车零部件业务规模将随之扩大。
不论是华域汽车还是航天机电,二者于跨国品牌的合作都在传统意义上的业务领域,华域汽车零部件业务虽然涉及多个方面,但是此次大型并购主要在内饰业务,而上海德尔福也主要从事车用汽车空调系统的开发和制造。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领域,国内企业倾向以国际合作扩大规模优势的方式,提升竞争力。
开疆拓土 转型两大全新领域
伴随汽车产业新能源与智能化趋势,目前国内零部件制造商也在试图在这里寻找机遇。
12月1日,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亚太机电”)就投资参股ElaphePropulsionTechnologiesLtd(简称“Elahe公司”)作出进一步说明,表示Elaphe公司已于9月30日召开股东会审议通过了《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和ElaphePropulsionTechnologiesLtd投资意向协议》。本次投资后,亚太机电将持有Elaphe公司20%股权,同时将在中国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占有超过51%的股份。而Elaphe公司正是电动汽车及其他车辆轮毂电机技术供应商,在轮毂电机的电控、生产设备及轮毂电机在电动汽车上的集成运用的技术革新、研究、开发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当然,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本土企业不仅仅将目标放在海外,同样也有企业选择本土合作。
11月28日,万安科技发布了《对外投资公告(一)》和《对外投资公告(二)》,拟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分别向飞驰镁物(北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飞驰镁物”)和苏打(北京)交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苏打网络”)投资人民币2000万元和512.8万元,分别取得飞驰镁物和苏打网络22%的股权。
飞驰镁物是一家专注于前装车联网的平台研发和服务运营的公司,致力于为整车厂提供全方位车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苏打网络则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交通以及新能源汽车共享平台的科技创新企业。苏打网络与包括意大利开源汽车OSVehicle在内的诸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并基于自身的车联网技术架构,打造共享智能汽车,提供下一代城市出行方案。
显而易见,此次万安科技大手笔投资飞驰镁物和苏打网络,主要是想借助这两家公司进入车联网领域和拓展电动汽车相关零部件以及汽车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推动万安科技从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向智能交通运营领域拓展。
所以,接下来伴随新能源与智能化这两大全新发展趋势的升级,零部件产业内将会出现更频繁的收购或者参股行为。
去造车 打通产业链条
相较以前传统汽车造车资质“一票难求”,新能源造车政策的改变,为很多零部件企业进入整车领域提供了难得契机。而关于零部件企业造车,本网之前也曾发布过多篇报道,从万向到多氟多再到江特电机等企业,基本都已经完成相关收购,获取整车制造资质。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说一说,在这些企业之中,主要企业仍倾向将触角伸至新能源客车制造领域。如万向与上汽合资成立新能源客车公司,江特电机参股九龙汽车。
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客车作为公共领域用车,是目前新能源推广见效最快的细分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客车制造领域的竞争相较乘用车市场,激烈程度有别。
不过,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仍有它的吸引力,这里最典型的就是万向。2014年,Karma汽车公司被万向集团收购。今年习近平主席赴美访问前后,万向乘用车造车行动才慢慢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