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明显加快了工业智能改造升级步伐,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初显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一是走一条促进产业集聚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常州提出重点打造“十大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采取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方式,通过“建链”、“补链”、“强链”等途径,纵向上全力延伸产品链、技术链、价值链,横向上推动产业链企业之间相互聚合、融合、耦合,促进产业集聚高效发展。
二是走一条增量带动与存量优化并举的价值提升之路。按照产业链发展的要求,瞄准国内外龙头型、关键性的大公司、大企业,通过引进一批整车、整机、终端类的大项目以及关键零部件、核心配套产品的好项目,推动新兴产业裂变式发展。大规模改造提升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提升制造工艺和装备水平,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高端攀升。
三是走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产城融合之路。依托产城融合试点试验平台,积极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十大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双提升”;推动三次产业的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促进高端产业与高素质人口“双集聚”。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加快人口资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的平衡配置,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耦合,以现代城市的形态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和高素质人口的生活需求。
常州工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转向快、活力强是一大优势,但改造升级面临着产业散、融资难、人才缺乏等问题掣肘,需要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整合集聚作用。常州普遍企业规模虽小,但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却有不少,需要通过组建紧密型的产业联盟,扩散其品牌效应。推动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是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分工科学、协同配套、合作共享的工业智能改造升级重要路径。智慧制造是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型工业形态,可以说,是追求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制造的升级版。智能制造需要嫁接智慧服务,才能升级为智慧制造,而智慧制造需要以智慧城市为重要支撑,智慧城市一般又是以智慧制造为经济基础。由此可见,推进智慧制造和智慧城市一体建设,是常州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目标指向和具体要求,也是常州在制造领域“互联网+”创新走在前列的必然选择。
实现由智能制造向智慧制造的转型升级,需要把发展智慧服务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重要内容,实行工业智能改造升级双轮驱动。制造是工业城市的主要功能,工业城市未来发展仍然改变不了这一功能,但内涵会发生很大变化。常州的工业城市定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其特有的禀赋所决定的。智慧制造是智慧工业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智慧工业城市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城市管理上,更应体现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企业智慧化上。智慧制造通过大批量定制技术、分布自治制造技术、智慧制造装备等,使企业小型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智慧工业城市按照企业智慧化的特点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使企业的生产更具高效性,使员工的工作和居民的生活更具便利性。从根本上说,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智慧化程度,智慧工业城市建设是以发展智慧制造为目标,通过提升城市人的创新能力来推动企业的智慧化。因此,推进智慧工业城市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对城市中的制造企业进行科学布局、集成优化,提高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制造企业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进行统筹协调,增强制造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员工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
常州工业经济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能不能升级为智慧制造,取决于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智慧化程度。智慧制造的核心是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交互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程度。智慧制造企业依靠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连结感知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的数据,汇集来自各用户、各企业、各种设备、各个流程和系统的信息,感知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信息的处理分析作出快速响应。智慧制造企业具有海量数据和关系的清晰化、企业管理和控制的精确化、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高效化、人机协同的有机化等特征。制造包括生产和服务两个环节,工业化时期注重的是生产环节,而生产加工环节往往处于产业链利润的低端,获取高端利润需要发展基于智能制造的智慧服务,实现生产和服务的智慧一体化。发展生产环节的智慧服务,就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研发设计的工具,优化开发流程,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企业物流与采购、生产、销售无缝对接,对企业的所有物流活动及商业活动进行优化集成,提升产品流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发展制造服务环节的智慧服务,就应在业务外包、系统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制造资源维护、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等方面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